香港城門水塘

YUEN SIU LUN
2 min readSep 14, 2020

--

香港有一些基礎建設,造就了現代的香港。城門水塘就是一例,1933年落成,當時為慶祝英皇佐治五世登基25週年,所以城門水塘又稱為銀禧水塘。

原來城門水塘由1923年開始興建,當時負責的英國工程顧問阿歷山大·賓尼及迪勤公司動用超過2000人興建,由於工程時間緊迫,加上未完全掌握使用11炸藥的技術,發生多宗意外傷亡事件,更有不少工人感染瘧疾。

城門水塘於建造前有8條主要村落,稱「城門八村」,分別為城門老圍、白石窩、碑頭肚、石頭見、芙蓉山、南房肚、大碑瀝和張屋。在興建水塘前被安排搬遷到新界的錦田、大埔及粉嶺等不同的地方。

第一期工程完成時,耗資413.7萬港元,水塘水深200呎,可儲水9億加侖。及後第二期工程於1935年展開,除了將主壩由115呎加高至275呎及加建82呎高的菠蘿凹副壩(Pineapple Pass Dam),同時還興建了九龍接收水塘及石梨貝濾水廠。兩期工程於1936年完工後,整個城門水塘儲水量達30億加侖,為當時英國本土及屬土中最大的儲水庫。由於落成時正值紀念英皇佐治五世登基25年,水塘曾易名為銀禧水塘(Jubilee Reservoir)。第三期工程於1935年9月展開,直到1939年第三條海底輸水管建成後才告完工,水塘全期耗資950多萬港元。

--

--

No responses y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