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紙本沒落的年代……
最近一直糾纏在Facebook或MeWe,但偶然看到Facebook刊出了「埔Journ(音與傳統報章近似)」,註明是大埔人的地方誌。
以下是他們小編的創刊文字:
#甚麼埔JOURN ❏ 當呢個城市不斷被滲透,文化界就係另一個戰場。
大埔係香港第二大行政區,有山有水,有大中小學醫院狗公園運動場有全港最大嘅水庫;大埔城鄉共生而且平衡;大埔人歸屬感奇高,直情自豪,團結又關心香港。大埔真係好特別。
既然大埔咁好,好應該有份區報,高質嘅,所以《埔JOURN》係一本雜誌,而且係支持藝文發展嘅雜誌。
我哋刻意脫離所有大台,無資助,無組織背景,相信大埔人養得起一本雜誌,所有收入都用於編採成本,包括畫家、作者、投稿人嘅稿酬。我哋唔想有同路人白白付出,因為所有創作都值得有回報。
而且我哋相信紙本有價,呢個價係我哋努力嘅指標:銷量唔好,係我哋做得唔夠好;銷量好,係大家支持我哋做得更好。老實說,第一期並唔係做得最好,但係我哋喺無收入時自資發行,希望大家感受到我哋嘅誠意。
《埔JOURN》用各種方式紀錄大埔嘅文化,創造新嘅想像空間。歷史要記錄,不被清洗,確立我哋嘅身份;同時搵新出路,捍衛我哋嘅價值。
呢一年我哋太多無力感喇,《埔JOURN》呢場實驗係搵新出路嘅旅程,因為了解更多,連結更廣,而凝聚更大力量,喺大時代裏共構未來。
未來會有更多唔同形式嘅活動,想您哋唔只得個睇字,係可以如《埔JOURN》理念咁講:
記錄➞討論➞參與
➞共同實現您想要嘅生活。
其實以香港的文化背景,80–90年代也有一些由大報協辦地區報,專門報導地區新聞,印象中有《星報》、《今日東區》,但很多地區小企業或小店一方面無能力賣廣告,另一方面主導這些地區報的企業亦沒有從在地人的角度發掘及照顧在地人需要,這與台灣和日本一些區報絕對有天淵之別,也為90年代地區報沒落埋下伏線。
現在,隨着網絡與社交媒體掘起,地區報已搖身一變成為網上媒體,再沒有像以往般主動發揮報導地區新聞的角色。相反新一代香港年輕人因不再依賴Facebook,所以地區報變成了一種在地文化演繹,減退了以往新聞報導的角色,轉變成專門發掘一些主流報章不去報導的事或地區文化活動預告,這些活動本身已演變成為網上小規模群組或由不同的的志士營運。
前幾年,Facebook上有很多不同群組,如大埔友、沙田友或荃灣友,本來應該屬地區報的網上延伸,但經歷了兩次社會運動,激烈的網上爭拗,不同群體的意見交匯,突然有一天,很多網友終於發現原來這些地區群眾原來是一些建制派外圍組織管理,在局勢最緊張時,類似的Facebook地區群組曾經作出統一聲明,於是又再一次被年輕人放棄。
事實上網上世界與傳統報章在本質上其實是有分別的,在網上未來需要大財團的參與,即使只有一人,也可以透過一人之力營運群組,當然群組的成功與否,還要看投放的時間和心力。